线束设计图
随着1980年代数字引擎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,车辆底盘的线束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,即需要适应数字信号及高度敏感的模拟传感器信号的传输。使用成本较低的PVC作为绝缘材料在此过程中出现了问题,原因在于其较高的介电常数。 介电常数是衡量材料在电场作用下极化能力的指标,高介电常数材料会吸收更多能量,这可能导致信号在高频率下的衰减与失真。 信号失真 另外,信号线需在由点火系统及充电系统产生的电磁干扰环境中正常工作,同时还需抑制线束内部线路间的串扰。 信号线被影响 为此,低介电常数的绝缘材料如聚乙烯和交联聚乙烯成为了更佳的选择,因为它们能够在高频下最小化信号损耗,特别适用于ABS传感器或氮氧化物传感器等敏感信号的传输。 ABS线束
在20世纪90年代,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融入,汽车电子系统开始与之集成,网络拓扑结构逐步被大多数汽车制造商采纳。
网络拓扑结构
在该架构中,各车辆子系统均配备有电子控制单元(ECU)。而多路复用信号协议则允许在单一物理通道上进行多路数据的交换。
多路复用系统
初期的多路复用系统采用了衍生自工业领域的基础串行通讯协议,例如RS-232、RS-485和RS-422。
RS-232 RS-458
RS-422
这些协议基于预设的固定波特率以及必要的连接管理数据,以实现比特流的直接传输。其中,最简易的形式为单端通讯,它通过与地相对的电压级别来表征比特。尽管此方式仅需一根信号线且易于实现,但限于其对噪声的高度敏感性,比特率受限。相较之下,差分串行通讯则通过双绞信号线进行改进,其中一条传输正信号,另一条传输相反的信号。
两根信号线 由于传输线路上的噪声会均匀地影响这两个信号,接收端可通过将反相信号从正信号中减去的方式有效消除噪声。该技术显著提升了抗干扰性,并相较于单端串行通讯,实现了在更长距离上的高速、可靠传输。 信号被噪声均匀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,汽车行业涌现了多种串行通信协议,包括L-Line。 L-LINE
L-Line 1850基于脉宽调制技术,而通用汽车则采用了SCI协议。尽管这些早期协议为车辆诊断与模块间的通讯提供了便利,但它们在传输速率与灵活性方面仍显不足。 CAN BUS
SERIAL BUS
1986年,在密歇根州底特律举行的汽车工程师协会大会上,博世公司推出了控制器局域网络(CAN)总线协议。 CAN总线
CAN总线作为一种多主站串行数据总线,其设计允许多个节点通过单一信道进行无干扰、高可靠性的数据交换。它利用一对传输线传递差分信号,有效滤除噪声干扰。 具备传输功能的CAN
此外,CAN协议定义了一个信息封装机制,将模块间的交互信息打包成数据帧,并具备优先级传输及错误检测等先进功能。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,业界已广泛接纳最初推出的8位模数转换器作为车辆数字通信的标准。随着时间的推进,这一标准不断演进,以适应更高速的数据传输需求和更大的负载容量。
线束未来专业于:为汽车线束企业及设计人员提供创新、设计、开发、工艺、生产、质量、标准、实验等为核心的服务平台,包括设计/开发经验分享、产品替代库、技术文档、技术标准、技术视频、求职招聘、企业信息等服务。 免责声明:本网站的部分内容,来源于其他网站的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 |